有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语感教学法。
充满浓厚的感情,感悟诗中蕴涵的语言色彩和意境。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闭眼跟读(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 思念母亲 小小的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依恋新娘 (寄托在) 窄窄的 船票
后来 追念母亲 矮矮的 坟墓
现在 眷恋祖国 浅浅的 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 (反衬)(事物大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 ……此处隐藏2995个字……,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我按下面七个环节实施:
一、导入:听音乐,看图片,说感受,导入新课。
这几幅图片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无价,感恩母爱。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容易带动心里的联想和感动,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有关亲情的体验中。
二、听读课文,感受诗情: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的初级阶段。优美的配乐朗诵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阶段。这是遵循快乐学习的原则。
三、练习诵读,领悟诗情:
这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做字词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体现语文的知识性、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 探讨问题:
依据课文内容提出3个问题((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引导学生精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内心情感和表达亲情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勾画圈点筛选信息,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则巡视点拨,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见课件)。
五、悟读课文,领悟意象:
这是激发学生调动以往经验体会,综合注释等资料,将阅读由感性推向理性的过渡,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理解意象,进而在写作中学会选择意象。这样,遵循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学规律。
六、联想比较, 总结课文:
这一步主要运用联系法、比较阅读法和讲授法,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巩固诗文中意象的运用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借物抒情。
七、小小比赛 人人参与:
进行个别朗诵比赛和仿写诗句的练习。
教学评价:
这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训练了学生的朗诵能力、阅读能力、探究和表达能力。同时给学生一个亲情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能力和感恩意识,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青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