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5-20 19:49:11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活动掠影】

课例研讨范围

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课

校级“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课

课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会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题研究重点

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有效性的组织与实施研究

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运用设计与制作、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实行关于黄山的综合性学习,完善收集整合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实录】

一、复习导入—复习旧知,引出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

生:天下第一奇山(齐说)

师: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齐说)

师: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白板展示“黄山四绝”图片]

生:情有独钟(齐说)

师:[白板展示黄山松图片]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

生:奇(齐说)

师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批注点评

师:同学们,黄山最妙的观松松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生: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生:这里的景色最美

师:这就是“黄山绝胜处”是观赏奇松最好的地方

师: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你们最感兴趣的哪一个呢?想不想看一看?

生:我最喜欢“迎客松”

师: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白板出示迎客松图象]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这句话中的“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白板设计:在图片右侧出示这段文字,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在“姿态优美”下画上着重号]

师:还有哪里看出了迎客松的“奇”?

生:“枝干遒劲” 的“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白板设计:在“遒劲”下画上着重号,批注,雄健有力]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迎客松的枝干是怎样地粗壮有力。[白板设计:通过白板放大图片,聚焦迎客松的枝干,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遒劲”]

生:“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了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白板设计:在“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下画着重号]

生:“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白板设计:在“饱经风霜”下画着重号]

师: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

生:“饱经风霜”是指经历的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一般都是来形容人或建筑物的。

师: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白板设计:出示老爷爷的图片,聚焦脸部特写]

生:老爷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他一定经历了许多坎坷。

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白板设计:再次聚焦迎客松的树干]

生: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生:上面满是伤痕

师: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

生: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齐说)

师: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还奇在哪里呢?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从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热情的欢迎”体现了迎客松非常热情

师: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生表演

师: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

生:很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代表”“象征”体现了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白板设计:老师在“代表”、“象征”下画上着重号]

师:你是如何理解“代表”“象征”的呢?

生:人们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看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黄山

师:你真会读书。你是真真读懂了这句话,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特,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生看白板,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师:你们还想看什么松?

生:陪客松

师:[白板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生:“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白板设计: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此处隐藏12742个字……的了解和语言上的比较,现在,你觉得相声有什么特点?老师建议你结合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语言特点上等各个方面自由地来说说。

对相声特点的梳理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声,为讲相声做更充分的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告诉学生"说学逗唱"和"抖包袱"等一些有关相声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浅层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最后,请学生与同伴合作,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排练,并在课堂上指名两三组表演。

以四个大问题引领,从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板块对相声稿这种语言体裁和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综合性的了解,而且化了解为理解,落脚到相声的表演。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就已经与相声这门陌生的艺术牵手了。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1976年1月11日下午,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

课文以总理的灵车牵动这千万人的心为主线,按“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这一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安排材料。课文详写了等灵车,望灵车的情景,追灵车的情景写得较简略。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第一、二段作为教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因此,文章多以有感情朗读为主,少分析段落。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沉痛心情,加深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激发学生更加深爱周总理,学习周总理。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些,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编列小标题。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阅读导读内容。

(二)渲染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一同来感受亿万人民群众为敬爱的周总理送别的感人情景。

2、播放录像带。

(三)自读理清文路

(四)深究重点。

1、学习“等灵车”部分。

①解读感悟,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交流感受,可采用边读边感受的方式,可采用评读的方式。

③看录像谈感受。

④练习朗读这一段,连同自己的描述的情景,一起有感情地叙述下来。

(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当时的环境及人们的心情;通过练说,感悟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动人场面。)

2、学习“望灵车”部分。

①自由朗读,读出最受感受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此时可能在想什么?

(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前搜集的材料,如总理生前怎样为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怎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斗争,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等内容来写。)

④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⑤播放录像,有朗读课文。

(意图: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读写结合,从读写中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之情,并激发学生随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