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例文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例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例文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 ……此处隐藏8621个字……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于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课文重点及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自由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这篇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是喜爱、赞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学生对这个比喻句不太了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对比图片,来体会这个比喻句的贴切之处。“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抱怨;“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抱怨的情绪,“唉”“太细了”语调低,语速慢,“怎么”感叹强烈,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可以请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把课文和《陶罐和铁罐》作比较学习,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加开阔,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陶罐和铁罐》,说一说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再想一想本课讲了什么道理。共同点是两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表达方法上是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说明了什么道理在这一过程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来谈,也可以联系实际举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可能说美丽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再进一步可能体会到有的东西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优点就可能变成缺点,也不能因为有些东西存在某些缺点而看不见它的优点。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只要思想上没有错误,教师一般不作定论,要充分让学生思考,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以抢答的形式使学生再整体感知一下课文。
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中,我按课文的脉络,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对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想法:对于选读课文的处理,我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主体课文学习之后,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来学习。二是作为期末复习的阅读训练来学习。前者,通常是结合主体课文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比较着学习,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训练材料的学习,我通常让学生自己在读课文前,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兴趣提二到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第六主题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写景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也是写景文,而本课无论从语言特点,还是表达方法上,都是孩子们模仿写作的范本。
下面,我就简单地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环节和说教学反思,来阐述我的设计与想法。
说教材:
《五花山》是我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描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语言优美,适宜学生积累、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与向往。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开始学习略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乐于与别人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身语言积累,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色。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说教法、学法:
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教师富有启发性、韵味性的引导可谓是整堂课的生命线。我设计的教法:变序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学法有:以读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即聚焦关键词朗读品悟、读好关键词,想象朗读,借助关键词,积累语言,最后,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表达。
说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走近五花山
通过填数字、填颜色词、填形容词、填动词等完成成语填空:()山()水,以“游山玩水”引出五花山。
二、初读课文走进五花山
1、激励学生带着质疑自主读文,理清文络。
2、利用质疑,变序教学。具体方法是:引读课文,了解得名原因;抓关键词,体会“五颜六色”。
三、抓重点段赏读五花山
此环节设计以下落点,并通过多元朗读、配画美读等方法实施教学:
落点一:聚焦“五颜六色”,欣赏五花山。第一步是默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第二步借助中心句,反复引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表达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落点二:聚焦春夏“绿”,欣赏五花山。这一落点的实施,主要运用对比读法、配画美读法。
四、妙笔生花描写五花山
通过展示五花山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积累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先说后写,进行小练笔,写写五花山冬天的景象。
说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虽然力争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都能得到相应训练,但还是疏漏不少:
1、说的训练不够。在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品悟中,分号作用的复习与“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的说话训练还是被忘掉。
2、读的层面不够。尽管努力关注全面,还是受时间的限制,没能给更多的孩子展示读的机会。
3、教学预设不够。由于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在有的朗读感悟环节时间,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以时间有所拖延。导致最后,原本预设可以有一到两名学生的练笔能当堂展示而未果。抑或是,原本就该把小练笔直接安排在课后练习当中。
总之,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