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一节。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好品质。
情感 ……此处隐藏1614个字……要求,我特别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学生初识鲁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本文通过“我”与闰土的对比,流露出“我”对生活在“高墙大院”中的不满足,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渗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并能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何教会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演,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丰富课堂。使学生全员参加都能积极动脑,大家畅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于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收集写作背景的资料结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师再可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
三、说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四、教学流程
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命名。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第四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感受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闰土朴实可爱的特点;学有余力的同学会模仿课文一处片断,写一段一个人外貌的话。
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出示“月光刺猹图”(不用说出图的名称),教师在配乐中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引学生入境。介绍图中的少年就是闰土,引出课题。(如“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圆溜溜的大西瓜静静地躺在海边的沙地上。碧绿的瓜地里,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这少年是谁呢?对,这少年便是闰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7课《少年闰土》。)
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老师对闰土生动的介绍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介绍背景,初读课文。
由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关于鲁迅的资料,老师总结归纳: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绍兴,两年后,他就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故乡》里面其中的一段。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段落。
在这部份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课件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3、重点讲读,以此推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后,鲁迅回到故乡,脑中浮出一幅画面,是什么画面?(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为画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勇敢、活泼、机智……)
③当鲁迅回忆这幕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怀念、不舍、留恋……)
④你读完这段后有什么样的心情?(羡慕……)
四个问题后学生就已经把第一段学的很透了,然后老师再提出要求:像这样的画面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画面——雪地捕鸟、沙滩拾贝、潮汛看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交给了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即:(板书)
读懂画面——命名
读懂人物——印象
读懂作者——情感
读出自己——心情
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本课重点讲了课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点。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的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喜欢刺激的少年,而在《故乡》中,成年以后的闰土却是呆板、痛苦,将一切希望都寄予神灵的愚昧农民,前后的对比反差之大令读者深思。关于这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做适当的渗透。而对于“我”与闰土在年少时和成年时的强烈对比,如,年少时“我”非常羡慕闰土,自己生活在“高墙大院”之中 也应该做适当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5、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可以提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鲁迅》《论闰土形象》《一代文豪——鲁迅》《我看旧社会》等,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命题。
文档为doc格式